議員議案若淪「交功課」工具 恐失原意
撰文: 傅流螢
發布時間: 2024/12/16 09:00
今屆立法會是改革後的首屆,四年任期只剩一年;過去三年的運作,不少地方值得檢討。多位議員近來私下表示,現時的議員議案,似乎變成「交功課」工具,寧願取消或減少,增加口頭質詢,與官員交流可更直接和有效。
立法會由議員提出的議員議案,雖然無立法效力,但若運用得好,可引起政府重視及社會關注;改革前的立法會,議員不時會透過議員議案,對爭議性議題表態,甚至通過議案,以「逼」政府做事。
第七屆立法會議席增至90位,三分二屬「新丁」;上任初期,較早出現的問題是,議員議案的修正案過多,立法會主席梁君彥2022年中曾為此特別「開班」,講解議員議案的效用,並溫馨提示議員不要「為改而改」,勿為「刷存在感」而提修正案。
溫馨提示後,2023年的修正案減少,一個議員議案,其他議員提出的修正案,大多控制在3至4個,少數熱門議題則有6、7個。不過,今年以來,修正案數量恢復上升之勢,1月初,議員陳月明提出的「積極回應國家發展戰略,跟進北部都會區建設」議案,再現11個修正案的巔峰。
議員:修正案常見不必要前綴和背景資料
有議員直言,現時有些議員修正案,仍未擺脫「為改而改」的弊病,例如,加上很多不必要的前綴和背景資料,「加多三字『為配合』,或者補充《十四五規劃綱要》何時制定及通過,意義並不大,只會令議案變得冗長又沉悶。」另一個問題,則是補充太多具體建議,反而縮窄議員的討論空間。
其實,不止是修正案,近月,無論資深議員還是「新丁」,私下多數投訴議員議案沉悶、空泛,脫離議員議案的原意——針對公眾關注的事項表達意見,辯論對公眾而言,有迫切重要性或有關公共利益的問題。有議員稱,不解為何排解民生憂難,前綴是「貫徹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」,而一句排解民生憂難,更是包羅萬有。
寧增口頭質詢 與官交流更直接有效
有議員解釋,若議案較具體、較切身,便能有較充分的討論,官員亦會重視,例如早前的「保障平台工作者」,官方能知議員取態,亦有較具體的回應。而上周的「『十四五』規劃將圓滿收官,繼續提出有利國家和香港特區發展的建議」,政府出動5個正副局長回應,但所言新意不多。多議員認為口頭質詢與官員的交流更直接、有效。
憂媒體點名 盼有關方面查功課重質
議員議案可讓大家就不同議題進行辯論,但人數眾多,意見難免重複,有議員坦言,不少人提議員議案、修正案,甚至明知重複而發言,涉及兩大考慮,部分人怕被媒體點名,「正如之前有媒體,點名財委會沒有發過言的議員後,很多人立刻的財會上發言。」二則為「交功課」,「見報固然好,即使未見報,社交平台或交工作報告時,亦可提一筆。」
有資深議員則說,上述並非良性互動,而是純粹為達KPI的結果,該人又希望,有關方面在檢查議員「功課」時,可重質不重量,相信有關情況可改善。
🎓全新TOPSchool全港中小學校搜尋器,入HKET App即睇!
下載HKET App,追蹤TOPick WhatsApp頻道,睇全方位資訊: